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见行动 看效果
天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聚焦合力朝着建成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目标阔步前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近年来,天津依托传统工业基础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耕人才引育机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天津正朝着建成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目标阔步前行。
弯道超车,打破“无形的墙”
长期以来,在实验室与产业化之间有一面“无形的墙”。位于南开区科研西路6号院内的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以下简称物创海河实验室),打通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腊月末的津城,寒风凛冽,实验室内的科研人员却热情高涨。“记录初始温度,随时观测搅拌机内晶体析出状态。”天津大学结晶科学与工程龚俊波课题组绿色精制团队科研骨干吴送姑正带领两名博士研究生进行赤藓糖醇降温析晶实验,他们一次次调整着溶液浓度、搅拌速率、温度差等参数,希望得到形状最为均一、完整的结晶颗粒。吴送姑说,近年来,赤藓糖醇作为一种新型高端功能糖,被广泛应用于健康食品研制。“通过实验室平台,我们不仅实现了交叉学科团队间合作,还通过企业项目交流与产业对接更加密切,科研成果如虎添翼,驶入更具竞争力的快车道。”
作为天津市最高层次的新型研发机构,在物创海河实验室,像吴送姑一样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享有充分的理解、尊重和支持。首批30个自主立项项目,累计资助经费已达3690万元,充足的经费支持和相关配套让每个科研人员都能安心实现科研理想。实验室已汇聚研发人员300余人,组建核心攻关团队30余个,包括两院院士14人、杰青等高端人才70余人、国家“四青”人才百余人。
“一批‘四两拨千斤’的重大课题在此落地。实验室挂牌以来,在转化端,引进山西鹏飞集团在津投资总额达23.8亿元,同时成功孵化新能源企业至微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助力合作企业天津尚德药缘迈入融资上市阶段;高比能动力电池、抗肿瘤原研药物等代表性成果已进入应用前期阶段。这些成功案例,都为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军介绍,2023年,实验室将加快搭建产学研合作系统化平台,实现战略问题“有地儿借力”、先进技术“有地儿转化”、产业需求“有地儿研发”、专业人才“有地儿实践”,形成更大合力服务国家和天津市高质量发展需求。
直道冲刺,加速“由智变金”
实现异地定点悬停功能的超长航时轻质太阳能无人机、具备独立水下全天候工作能力的“海燕”水下滑翔机、外观口感均超越国内高端大米第一品牌的“金稻919”……坐落于南开区的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服务中心大厅内,一项项“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重大成果尽显神通,诠释着我市科研项目落地转化背后“由智变金”的故事。
“企业有需求,人才有技术,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脑’与‘腿’不同步的窘境时有发生,我们针对双方诉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打包’化解企业‘成长的烦恼’,助力人才在创新赛道上加速‘冲刺’。”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运营服务中心负责人庞金鑫告诉记者,作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平台,该中心对内发展高校院、区域、行业、服务等四类技术转移机构,对外联通京津冀、长三角等技术交易市场;通过成果精准对接、科研众包等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链条服务。2022年,基于中心平台,天津市通过技术转移合同登记,整体突破了1700亿元技术交易额度;技术交易项目突破1万项。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起一个学科,形成一个集群,搭建一个平台,带动一个产业,在拥有众多宝贵科教资源的南开区,这已经成为常态。如何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的原始策源地?南开区副区长李静说:“我们将着力构筑‘平台、产业、生态、人才’四个创新高地。实施载体建设、产业引育、生态营造、协同联动、人才引聚、环境提升六大工程。通过一系列‘组团式’服务举措,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风投创投关注地,聚焦‘从0到1’的创新突破和‘从1到N’的成果转化,利用创新创业生态的核心要素大力发展研发经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换道领跑,实现“华丽蝶变”
中国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只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翻开我国工业设计史册,天津成就了多项“第一”。沿着中心城区一路往南,不多久便来到天津著名的工业区——“老陈塘”,这里曾经纺织、化工企业云集。随着天津市工业布局重心战略东移,这里已更名为陈塘科技商务区,从废旧工业城区变身“设计之都先行区”,“老陈塘”踩着时代的鼓点拔节生长,实现了换道转型后的华丽蝶变。
“‘造化为工,荟蔚创艺’,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设计工艺的魅力,这就是联盟成立的初衷!”北方设计联盟展厅内,陈塘科技商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常青指着两行醒目的烫红标语告诉记者,2016年12月,以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发起的“北方设计联盟”在陈塘科技商务区落子成立。6年多时间里,北方设计联盟不断吸引聚集优质设计企业,目前已发展壮大至280家成员单位,“设计产业生态圈”逐步做大。
“现在很多城市综合开发项目需要跨行业合作,借助联盟这个‘朋友圈’,我们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通过‘组团发力’实现合作共赢, 达到‘1+1大于N’的经济效益。”提及联盟“保姆式”服务,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高一连连点赞:“ 企业有事就找联盟,它就相当于一个‘小管家’,为成员单位间搭建密切的联络渠道,推动企业信息共享、融合发展。”
输出“匠心蓝图”,彰显大国智慧。如今,北方设计联盟的项目遍布世界各地,在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海岸工程、港口工程、水利水电设计科研等诸多领域,传承着“中国智造”以人为本的设计巧思。“联盟已成为优秀企业和专业人才的高度聚集地,拥有4名院士、44位国家级大师,超过28000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发明专利已达6000余项。我们将不断完善联盟服务机制和管理体系,铸就一支具备超强综合竞争实力的设计产业团队,助力国家科技腾飞。”常青表示。
报纸电子版链接:http://epaper.jwb.com.cn/jwb/html/2023-01/21/content_15353_7244324.htm